最近又重讀史記,但說是重讀好像有點誇大,因為我從來沒讀完過。
如果要說我和史記的緣分,要從國小開始。我從國小就開始讀史記了,當時是因為看了漫畫版的司馬遷傳記,之後我就生出對史記的興趣。不過,即使如此我也只讀了那些我比較有興趣的章節:秦始皇本紀、項羽本紀、孝武本紀,從小時候看不太懂,讀史記不求甚解⋯⋯到後面文言文素養逐漸提高,之後長大的過程中,我又陸陸續續讀讀了李將軍列傳、衛將軍驃騎列傳、刺客列傳,耗時非常久。
原本以為是文言文,應該言簡意賅,結果讀下去,每一篇長度都比我想像中長,導致現在出社會了還是沒有讀完史記⋯⋯
Anyway,進入正題,前幾天跟朋友討論史記,聊到春秋筆法:
突然想到:司馬遷把項羽那篇的篇名取名為「項羽本紀」是不是也算一種春秋筆法中的貶抑性寫法?
史記裡面用到的春秋筆法,目前較受廣泛認同的是秦始皇帝在史記中被簡稱為「始皇」,篇名也採用「始皇本紀」而非「始皇帝本紀」。
這是因為在皇、帝二字之間,帝的地位較高(後漢書:有別稱帝,無別稱皇,則皇是其差輕者也),因此後世簡稱也是說XX帝,不說XX皇
所以司馬遷取名「始皇本紀」,是暗含貶義,開頭先給這個篇章一錘定音的效果。之後也描述始皇統一六國後如何戮其力,導致暴秦短短15年間國祚衰亡的過程。
反觀項羽本紀,儘管司馬遷因項羽的實質影響力將其列入本紀,但是綜觀本紀,項羽是唯一一個以名為篇的人。
其他都是高祖本紀、孝文本紀,撇除司馬遷必須給漢朝皇帝面子以外來看,世家和列傳在篇名上,好歹也都會給留侯、淮陰侯、李將軍的尊稱。但是項羽本紀卻沒有取名為西楚霸王本紀。
而且項羽本紀,也是不隱惡、不虛美,將項羽的兩面性都描寫下來的寫法,如果將他抬入本紀的同時,也只稱其為項羽本紀,感覺也能說通?
不過叫人家項羽也沒有太貶義(古人本來就都是叫字,叫名才不禮貌),感覺司馬遷也沒有過度苛責項羽。
而且司馬遷是漢代人,未免觸犯忌諱,直稱項羽好像也有政治考量
討論的最後,朋友突然問我一句:
「如果是你,你會怎麼取這個篇名?」
「在劉邦的子孫盯著你的情況下,你會取名為西楚霸王本紀嗎?」
我:叫他項羽好像是最好的選擇。
結論:太史公真的是神!!!我們想到的、沒想到的,他都想過了!!!
補個後續資料查找:
這次的主題是司馬遷的薪水&宮刑的贖金他是否真的付不出來?
依據漢書的記載,西漢太史的俸祿一共是六百石。
跟漢代其他官職的水準相比,大概在中位數,但由於天花板的前兩組實在太高,因此實際計算下,司馬談和司馬遷的薪水只有最高薪水的1/5。
(司馬遷擔任過郎中,但他當郎中時的薪水應該有很大一部分拿去壯遊了,姑且忽略。)
當時的死刑需要50萬錢贖罪,司馬遷六百石俸祿改制後月俸為6000錢,年俸為72000;7.2萬要存到50萬錢總共要七年不吃不喝,如果司馬遷一年可以存下薪水的一半,也需要存14年,這難度也是堪比在台北買房子的難度了(在台北買房子好像更難⋯⋯QAQ
怪不得,司馬遷雖然出得起走訪名山大川的錢,但是出不了抵死刑的錢(不會有人拿自己的重要部位開玩笑啦!!
除了薪水不夠以外,由於當時漢武帝大發雷霆,導致其他朋友也不敢借他錢度過這個劫難⋯⋯搞不好大部分人已經覺得司馬遷會死,準備幫他上香了,殊不知他竟然選擇了宮刑繼續活下去。
不過這也是一個我很敬佩太史公的地方,為了「究天人之際,通古今之變,成一家之言」的目標竟忍辱負重至此。
為了更好地去瞭解衛青衛將軍,我曾經精讀過史記的〈衛將軍驃騎列傳〉與漢書的〈衛青霍去病傳〉,發現漢書大量借鑑史記,並且很少補充新資料。班固也是個非常負責任的史官,可以想像他並不是為了方便所以照抄史記,而是大量研讀資料後發現已經補無可補。可見太史公寫史記的當下,就已經將資料蒐集得相當完整。「百年之閒 天下遺文古事 靡不畢集太史公」這句話非常貼切,加上我閱讀史記時發現他運用大量的互見法,讓同一個人物在不同人物傳中都有不同形象,更加豐滿了每個人的性格,也讓讀者能夠真切的認識這些歷史人物,這樣的堅持真的讓我非常佩服。
改天發一些自己精讀史記的筆記,我會先從項羽本紀開始!希望有一天我能夠讀完整部史記
最後,真的好希望能夠找到一起聊史記的同好啊!真的很歡迎大家留言跟我討論